全校各单位:
为深入贯彻《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人工智能赋能教育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5-2027年)》等文件精神和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部署,探索新型教学模式和未来学习方式,促进智能技术与教育教学及科学研究的深度融合,以数字化手段赋能新时代的人才培养,进一步提高我校本科课程教学质量,推进优质教学资源共建共享,助力专业数智化转型,提升人才培养成效,学校决定开展2025年智慧课程建设立项申报工作。现就相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建设目的
通过建设一批理念先进、设计科学、应用效果显著的示范性创新性智慧课程,推动人工智能在高等教育教学中的深度应用,促进智能化教学模式的发展,激发广大教师运用AI技术进行教学创新的积极性,提升学生学习体验与教学效果,助力高等教育创新发展。
二、建设标准
智慧课程秉承“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融合生成式人工智能等前沿信息技术,基于教学资源、教学工具和教学环境,通过AI大模型、大数据及虚拟技术等对教学设计与教学内容、教学场景与教学资源、教学模式与学习方式、学情分析与教学评价等进行改革创新,为学生提供更加灵活的学习体验,全方位提升课程教学质量。主要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
1.个性化教学设计:借助人工智能技术,根据课程目标和学生的能力水平、兴趣及学习表现,设计个性化的课程大纲与教案、自适应的学习路径,提供更符合学生个体差异的教学内容,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2.智能辅助教学工具建设:引入智能助教、“数字人”、虚拟导师等工具,为学生提供一对一辅导、针对性的学习建议和难点解析,根据学生的学习进度和兴趣,智能推荐相应的教学资源,促进自主学习和解决复杂问题能力的培养。
3.多元化教学资源整合:基于知识图谱梳理教学内容,整合包括微视频、在线开放课程、虚拟仿真实验项目、文献资料等富媒体教学资源,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学习体验。
4.虚拟教室和虚拟实验室搭建:鼓励充分利用学校的智慧教室等智能教学环境,允许各地师生聚集在同一虚拟空间内完成授课,通过人工智能技术的引入,配合多样化的课堂教学道具、专业化的场景模拟能力,加深课堂沉浸感和体验感。
5.虚拟学习社区与在线协同学习:整合人工智能、虚拟现实(VR)等技术建立虚拟学习社区,提供共享资源、互动讨论、协作项目等,为学生、教师和其他学习者创造更丰富、开放和互动的学习环境,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6.实时学情监测和分析:建设能力图谱与问题图谱,通过利用大数据、大模型等对学生的日常学习、作业、考试等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建立学生过程性发展画像,反馈综合素质评价,为学生个性化发展路径提供规划与指导。同时帮助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需求、优化教学方法、调整教学策略,实现课堂的智慧管理和智能决策。
三、申报要求
1.申报课程须为纳入我校最新版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且设置学分的本科课程(课程运行平台不限),至少经过2个教学周期的建设和完善,知识产权明确。
2.课程负责人须为本校专职教师和申报课程的主讲教师,教学理念先进,教学能力突出。
3.课程建设团队结构合理、分工明确、素质优良,团队成员不超过5人(含课程负责人)。近两年课程负责人和教学团队无教学事故和师德师风问题。
4.课程建设周期原则上为一年。
5.课程立项后,原则上须依托学校已建成的智慧教室环境开展至少一个完整教学周期的教学实践(对实验实训类课程,可根据实际教学需求确定),并将其作为课程建设成效评估和结题验收的重要依据。
6.有校级课程建设在研项目尚未结题的课程负责人不得申报此次智慧课程建设项目。
四、支持保障
1.学校将给予立项建设的课程一定的经费资助。
2.在国家级、省级智慧课程遴选时,学校将从本次立项的智慧课程中择优推荐。
3.各二级学院(部)应结合专业特点、师资情况和课程体系等,做好本单位智慧课程建设规划,鼓励教师积极投身智慧课程建设及应用,并对立项建设的课程实施动态管理,对课程实际应用、教学效果等进行长期跟踪监测。
五、申报流程
1.课程负责人填写《东南大学成贤学院智慧课程建设申报书》(附件1),连同课程教学大纲及其他材料一并提交至所在二级学院(部)。
2.各学院(部)对申报材料进行审核汇总并确定推荐课程。填写《东南大学成贤学院智慧课程建设申报汇总表》(附件2),将申报书、汇总表及其他佐证材料(一式一份)于2025年10月30日前交至真知馆103,电子版申报材料(PDF扫描版与Word电子版)以学院为单位打包发送至邮箱bikaiyu@126.com。
3.教务处组织专家对申报材料进行评审确定立项课程,经公示无异议后发文公布。
教务处
2025年10月16日